奶奶说,我小的时候,爷爷带我去上幼儿班,常常须先带我到街上吃一碗包面。虽然我并不记得,但很大概率上此言不假,因为我对包面的喜爱,我也是知道的。
百度上搜索“包面”,其百科介绍到,“包面一般指馄饨。馄饨是一道中国美食......”。然而各地对馄饨的理解相去不少,其在四川叫作抄手,我们那儿也说包面。即使同一地方的人,恐怕印象中的包面,也不尽相同。我认识的包面,出自我奶奶之手。
上图中从左至右,从上至下分别为:江浙沪馄饨,新疆曲曲,四川抄手,广东云吞,北方馄饨,湖北包面,福建扁肉,江西清汤
来源:https://www.sohu.com/a/238013965_411869
包“包面”首先要剁馅,把精瘦或带点肥的猪肉剁成泥,把切好的葱和生姜放进去再剁。小葱要多,剁得要细。奶奶剁出来的肉馅,通常因此没了肉色而显现出绿来。然而奶奶有时也偷懒,小葱没有剁碎,吃的时候葱末满嘴钻。我有时曾也因此责怪她。生姜也是必不可少,除此外,无需其它。
喜欢吃姜,多切了些
小葱也没有切细
上学难免有时为学业苦恼,但若回到家,看到奶奶包好的包面,便不知什么是烦。
包“包面”需要几样东西:躺着肉馅的碗、装着面皮的塑料袋、大盘子、放水的小碟以及半双筷子。包面的皮是方的,也不像饺子皮那样白,而是微微带一些绿色。包的时候,把面皮摊在左手手掌,一对角的两端分别指向手指和手腕。右手拿筷,用筷子的一头缠上适量的肉馅,放在面皮中间。手一抖,配合着四指一弯,面皮就沿另一对角打了个对折,将肉馅裹在里面,再用左手拇指轻轻按住面皮,以便将筷子抽出。紧接着,用筷子的另一头醮水,涂在打了对折的左边对角上,右手捏住右边对角,中指抵着肉馅的位置一扭,正好将左右对角的上下面粘在一起。包好的包面,外形像一个元宝,又说像一个小船。因为那扭的一下和用水粘在一起的对角,肉馅被包得严严实实,不容易漏出来。
上中学时,离得远,由于早餐吃得慢,每天更是须早早起 。但有时若是吃包面,囫囵几下便能吃完,因此可以安心再睡上十来分钟。
包面下锅,熟透了捞起来。奶奶吃得重,母亲尤其爱放辣,父亲少不了放醋,我则只放酱油和花椒油这两样。一碗包面吃完,一点汤也不会剩。
判断熟没熟的诀窍是多煮会儿
总是因为点儿什么,我包了包面,又写了这文章。
吃包面去啰。
我也想吃包面
有机会给你煮一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