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于09点04分,整理于21点55分
悟空:一天中你有多少时间注意力在你自己?
Ignorledge·WHR:你这话问得太对了。
Ignorledge·WHR:又回到了《暗时间》。
悟空:当我在做事情的时候,我的注意力就转移到了这件事情本身,几乎不受控制。
悟空:我想建立一种机制,能自动回收这些注意力,然后再分配。
Ignorledge·WHR:注意力是第一生产力。
悟空:注意力转移了,只有通过借助外力。我之前考虑过利用手环每15分钟提醒一次,但是应该是我急于求成了,间隔时间太短使我颇受打扰。
Ignorledge·WHR:yes,所以我工作的时候我往往会选择断网,断社交网络,讨厌被打搅
悟空:要想真正收回注意力,至少需要静坐(或其它形式的静止)几分钟的时间间隔时间短,使我做不到这点。
Ignorledge·WHR:正念练习
悟空:或许一小时?
Ignorledge·WHR:注意力不应该用出去以后就在记忆系统里形成印记,回收是怎么一说。我不懂你这里的自动回收是一种什么样的意思?我觉得注意力只能做一个管控,就是比如说那个什么番茄法,40分钟一个周期,然后做一些调整。
悟空:需要回收注意力是因为随着注意力离开自身的时间太长,我已经不知道它是否还处于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上,亦或是已经不知去向。
Ignorledge·WHR:我大致能感觉出来你大致在表述什么了,跳出某个特定的注意力圈子,回到更完整全面的自我。
悟空:正是。
Ignorledge·WHR:这正是,智慧产生于闲暇的奥义。
Ignorledge·WHR:我面对这个问题,我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某种个人机制,用某种规律(强制安排出时间段读书,散步,旅行走走,喝茶)去引导回归这种状态。
Ignorledge·WHR:理性思考分析学习是一种能力,感受(灵和神的作用)也是一种能力。
Ignorledge·WHR:长期往一个特定方向去深度钻(动用某个特定的思维运作模式),因而产生出缺乏宏观全局的把控(自身更为全面的感受能力的应用缺失);这相当于是要做注意力分配管理,任务进程管理,灵魂动态维护那么个意思。
Ignorledge·WHR:初心的迷惘,纷纷纭纭了
悟空:对。
半小时之后。
悟空:前面我说得不对,所有权错了。不应该是建立回收机制,而是借用机制。
Ignorledge·WHR:yes,本就是你的
悟空:使用注意力需要申请,到期需要归还
Ignorledge·WHR:论法的精神,自我维护之法。马哲里面就说了不能忽视灵感,顿悟,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类的重要作用。
悟空:所谓灵感,我大胆推测,可能就是在注意力归还的那一刻。
Ignorledge·WHR:去年我在研读鬼谷子,注释里面有一句背掉了:空窍者,神明之户牗也,耳目竭于声色,精神竭于外貌,故中无主;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,无从识之。你所说的那种症状,大概就是中无主的症状。
Ignorledge·WHR:我就是我,并不是运转着的某种思维。空灵之法,先要空。注意力一旦给了具体形象,那就实了。
悟空:好一个我就是我。
Ignorledge·WHR提到自己注册的一个叫“神明开发设计无限公司”的公司(虽然只有他一人)。
悟空:什么是神明开发?
Ignorledge·WHR:开发自我的神明,就叫神明开发;也可以狭义解释为心智开发。
悟空:[握手]
Ignorledge·WHR:[握手]
人做的事情可分为两种,一类涵养精神,另一类消耗精神。一件事对不同的人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一类,对某人而言涵养精神的事可能消耗着另一人的精神,反之亦然。涵养的精神多于消耗的精神,内心则感到详和安宁,反之则感到疲惫不安。这其中,注意力在各个事情之间切换,然而消耗精神的事情往往容易打扰内心,内心难以再驾驭注意力,陷入消耗精神的事情而不自知,如此反复循环。我曾设想一种类似计算机中断的方式,由外部发出信号,将注意力召回,但效果不佳,信号常常被忽略。
今日尝试使用注意力借用之法,开始一件事之前,申请将注意力借出去,完成之后再还回还。虽然只是做事之前多了一个小小的念头,但大到一两个小时的工作,小到站起来接杯水,每件事完成之后,我都会深刻感受到,注意力回到了我自身。与之前中断之法先做事而后信号被忽略不同,每件事开始之前,由于需要先申请注意力,相当于时刻强化了这种条规则。我清晰地觉察到自己注意力的所在,也发现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如此丰富。
如何判断注意力是否已经归还?之前听过“你知道你,所以你不是你;你不知道你,所以你是你”,今天听到了“我就是我”。这便是了,当感受到“我就是我”的时候,表明注意力已经物归原主。